城隍爺

建議向神明祈求保佑願望

  • 官司是非運(最適合由城隍爺主持公道)
  • 幼兒養育(城隍爺出巡,七爺八爺會前帶鹹光餅,後代黃篙錢,信徒如有小孩難養育照顧,可以求鹹光餅餵食小孩,並將黃篙錢給小孩配戴。)
  • 補運改運(有些城隍廟提供祭改,信徒可提供衣物給城隍爺祭改,據說可以過霉運改運。)

神明傳略

城隍爺是民間重要的地方神,與土地公一樣,城隍爺並非特指某位神明,城隍爺之名,如同官職一般。
初始「城隍」二字有其意義,「城」是城牆,「隍」是無水的護城河溝,「城隍爺」即是保護城牆和護城河之人。因為古代城市基於安全因素,基本上都會在四周搭建城牆和護城河,以防止盜賊或敵人入侵。
既然城市有大有小,「城隍爺」一職,也會是管轄範圍,也有其職位的高低。特別是明朝,明太祖曾給城隍爺陽間官職(但後來有取消),「城隍階級封號」約略如下:
1. 京都城隍
2. 龍興之地城隍
3. 府城隍
4. 州城隍
5. 縣城隍
但一般民間只用以下區分:
1. 都城隍、府城隍
2. 州城隍
3. 縣城隍
此外,還有一說法:沒有城牆和護城河的城隍爺,我們稱之為:境主公。
隨時間變遷,城隍爺官職由原來的保護城牆的神明,轉變成猶如「包青天」的神明。城隍爺不僅是司法神,專管人不平事,並有自己司法執行人員,七爺八爺等,作為督導官員,體察民情的第一線。

神明聖號

城隍爺、城隍爺公、城隍老爺、城隍尊神、城隍菩薩

封神簡歷

1. 漢朝之前,天子有祭祀保佑都城的神祈,地方尚未有大規模的膜拜,因此與現在的城隍廟的祭祀,略有不同。
2. 漢朝至唐朝,地方已經開始有祭祀保佑城池宗教活動出現。並且有許多忠義之士,死後被地方鄉里奉為城隍神明。而且有越多的文人紀載此類記事。
3. 宋朝起,自天子至百姓,開始普遍城隍爺的信仰。
4. 元朝時,封城隍爺為:佑聖王
5. 明太祖更直接將城隍分級敕封(但之後解除封王,但城隍爺仍為地方守護神明地位)
    一、京都城隍(享王爵,封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)
    二、龍興之地城隍(享王爵)
    三、府城隍(享公爵,封威靈公):秩正二品,掌管府。
    四、州城隍(享侯爵,封靈佑侯):秩三品,掌管州。
    五、縣城隍(享伯爵,封顯佑伯):秩四品,掌管縣
6. 清朝更為普遍,持天子於春秋兩季慧祭拜城隍爺,地方官員更是於初一、十五祭拜城隍爺。